【城市生态空间】初探多规融合视角下环境质量评价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结合
多规融合是当前我国城乡规划的重要发展趋势,强调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诸规划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充分发挥各规划的效力。在多规融合中,城市总体规划尤其重视将城市发展中的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落实在空间上,构建城市发展的物质空间基础,以达到“化力为形”①的目的。从这个角度看,在其它规划中,能影响总规空间布局的要素无疑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环境质量评价正是这样一个不寻常的要素。它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加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客观和定量的评定和预测②,从而对城市的空间布局进行引导和优化。
笔者于2008年主持了山东省茌平县的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在规划中尝试将环境质量评价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结合,对城市发展策略进行了部署。2015年,笔者有幸故地重游,从而得以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
茌平县隶属于山东省聊城市,原是鲁西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小城市。在我国20世纪后期的工业化大潮中,茌平县将电解铝产业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大力培育。电解铝产业作为一种严重污染环境的重化工业,其危害屡屡见诸各类专业刊物与报纸,但彼时茌平县经过反复权衡,选择了以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腾飞。这一选择,在当地被称为“毒死”与“饿死”之辩。
铝电产业对茌平县的城市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2001年-2007年茌平县GDP总量翻两番,年均增速28.78%,人均GDP年均增长25.76%(图1)。与此对应的是,城市的建设用地规模也翻倍增长(图2)。
经历一轮大发展之后,铝电产业的边际效应逐渐显露,环境成本成为城市难以承受的负担。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环境质量下降明显。笔者通过茌平县三期LANDSAT-TM卫星影像的气溶胶浓度解译发现,城市的环境质量下降速度幅度较大,与城市的经济增长幅度形成反比(图3)。而县城房地产企业打出的“住在南边,空气清新,吃在南边,健康食尚”的广告,则为城市的环境问题写下了最好的注脚(图4)。
第二, 城市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之间缺乏安全防护,市民直接受害。从城市用地现状图不难看出,铝电产业主要位于城市北侧,而居住用地在其南侧紧邻布局,两者间仅一路之隔,几乎不存在隔离绿带和缓冲空间,高强度的氟化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直接威胁城市安全(图5)。
第三,铝电产业的发展势头不止,用地需求不断扩大。尽管2008年前后铝电产业产能过剩,但当地企业仍保持了一定的生产利润,用地向外围扩张的态势明显。
可见,在保持经济平稳的同时治理环境污染,特别是在空间上协调铝电企业与市民生活空间的关系,是总体规划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从空间关系上看,要解决茌平县城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与污染型铝电产业的关系存在三种调整的可能(图6)。
(1)工业不动,城市跃迁。即污染型铝电企业保持现状,城市整体在茌平县城以外的安全区域另行选址建设。
(2)城市不动,工业疏解。即污染型铝电企业近期全部搬迁,在县城以外的其它区域内重新选址建设,城市环境得到逐步恢复。
(3)原址拓展,提升优化。即城市与工业的关系不作重大调整,两者仍在现状基础之上发展,而规划通过产业的优化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法暂时控制工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远期再通过产业升级优化使环境达标。
总体而言,前两个方案虽较为彻底,但风险较大,是大气污染问题积重难返、城市与工业无法共存时的治本之选;而原址拓展方案有利于城市平缓转型,可行性强,但其实现取决于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可见,三个方案的选择依据在于大气污染物的影响范围,或者说现状茌平县城是否仍存在适合市民居住、生活的安全空间。因此,引入环境质量评价、测算污染物空间分布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规划基于现状数据资料,运用英国剑桥环境研究公司大气扩散模型-环评版(ADMS-EIA),模拟县城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并进行分析。由评价结果可知,文化南路以北的地区(图7中红线所示)处于污染物最大防护距离范围内;文化南路以南的城市新区则不在污染范围内,属于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待开发区域(图7)。
可见,铝电产业的污染排放尚可控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因此规划认为,结合产业优化升级,城市用地布局采取“原址拓展,提升优化”这一方案是切实可行的,但同时也必须做好铝电产业的减排和治理工作。
根据前文的论证结果,可将规划期内城市的发展分为三个步骤(图8)。
(1)时序一
县城工业在原址上控制、提升,重点建设文化南路以南、处在氟化物最大防护距离之外的城市新区。
(2)时序二
县城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环境治理,使工业区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3)时序三
北部工业区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城市旧区和工业区的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后,优化提升城市旧区,并建设现代化、无污染的工业园区。
在此基础上,将城区用地划分为现状工业区、城市旧区和城市新区三大分区,各分区之间设置隔离绿带,构建“空间三分”的宏观结构。
(1)现状工业区:为铝城路以北,北环路以南地区,未来主要发展一、二类工业。
(2)城市旧区:位于铝城路和文化南路之间,现状位于污染物最大防护距离范围内,近期为现状工业区与城市新区之间的建设控制地带,也是远期城市发展的重点地区。
(3)城市新区:为文化南路与济聊高速之间的地区,环境质量较好,是近期承载城市居住和公共职能的主要地区。
2015年4月,笔者再次回到茌平县城,经调研认为:茌平县城的空间拓展基本遵照了总体规划所提出的思路,主要体现为几点。
一是规划意图得到贯彻,城市南部污染范围线之外的地区成为建设重点。从2015年与2008年的用地现状图(图10)对比可知,新增的城市建设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南部地区,并借助风景旅游区的建设、交通设施的提升和“三馆”等重大公共设施的建设,有效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南迁。可以说,总体规划“三步走”发展时序的第一步已经初具规模。
二是铝电企业的整治和疏解工作已经起步。本地铝电企业一方面积极地在县域其它乡镇兴建工业园区,缓解县城的发展压力;另一方面加强技术治污,污染排放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但同时,笔者认为规划的进一步落实也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隐忧。
一是紧邻铝电企业南部仍居住着大量的人口,特别是经济能力不强的弱势群体。这部分人口需要以环境移民的形式加以保护和安置。
二是旧区开发冲动强烈,但环境达标仍需时日。现状位于污染范围内的老城区由于各项公共设施条件良好,在南部新区房价水涨船高之后,再次成为市民购房的选择。另一方面,总体规划所设定的第二步,即环境达标这一目标仍未实现。
三是工业驱赶城市的态势仍需彻底扭转。尽管铝电企业加强了污染治理,但产能的继续扩大仍可能造成污染范围进一步扩散,逼迫城市生活空间的持续南迁,使城市的空间调整工作始终处于被动的境地。
综上所述,通过环境质量评价,《茌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在一定精度上实现了污染物空间分布的定量化,使城市用地布局的“趋利避害”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从后续发展来看,“三步走”的规划时序实现了环境质量与用地布局之间动态化的有机结合,其实施效果较之一般的城市规划更加理想。
最后,笔者认为,虽然大量学者认为我国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但不少城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仍在大量建设重化工业,“毒死”与“饿死”之辩仍在不停上演。而在这些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仅仅依靠早年出台的工业污染防治办法和常规的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无法从全局上指导城市发展。对此,一方面借用吴良镛先生的话来说,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思考环境问题,要具有“全局眼光”,用整体的、动态的视角看问题;另一方面,要制定具体的技术框架,形成针对性的规划工具,真正将环境质量评价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促进“多规融合”。
致谢:笔者同事王斌、兰伟杰、武旭阳、陈笑凯等人对本文亦有贡献。
①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活生生的艺术造形,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刘易斯·芒福德
②概念引自互动百科。